健康網》血糖穩≠沒事 醫揭糖友「3迷思」恐致腎衰竭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統計顯示,每10位糖尿病患中,就有4人面臨腎功能惡化。醫師提醒,糖友不只控血糖,還要定期檢查糖化血色素、腎功能及尿蛋白,才能早期發現問題,及早治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糖尿病患(簡稱糖友)以為血糖控制好了,就沒事了。不過,根據統計,每10位糖尿病患中,就有4人面臨腎功能惡化,然而大多數人在早期毫無症狀,直到出現下肢水腫、泡泡尿,甚至嚴重疲倦時,才發現已是慢性腎臟病晚期。

中和班廷謝安慈診所院長謝安慈指出,腎病變不是痛出來的,等你感覺不舒服了,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即使按時服藥、血糖穩定,但仍然每年至少做一次尿蛋白和腎功能檢查,同時與醫師討論是否使用具腎臟保護作用的藥物,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破解迷思護腎有方 別讓腎功能拉警報

謝安慈指出,糖友常見的三大錯誤觀念,常常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迷思1:「血糖穩了,腎臟就不會壞」

正解:實際上腎功能惡化與高血壓、蛋白尿、肥胖也密切相關。糖尿病患者必須全面監控「三高」並關注腎臟健康。

迷思2:「小便沒有泡泡,就代表腎臟健康」

正解:腎病變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出現,這些微小的蛋白肉眼根本無法察覺。等出現泡泡尿可能已經是晚期!

迷思3:「沒症狀就不需要檢查」

正解:腎病變前期通常不痛、沒感覺,等到水腫、倦怠感等症狀出現時,腎功能通常已經流失大半,為時已晚。

腎臟擁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使功能已流失7成,身體仍然能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作。這也讓糖尿病腎病變十分難察覺;示意圖。(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腎臟是沉默器官 7成功能喪失仍能運作

謝安慈表示,腎臟擁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使功能已流失7成,身體仍然能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作。這也讓糖尿病腎病變成最難察覺、最常被忽視的慢性病變之一。

臨床上,常用腎絲球過濾率 (eGFR)代表腎臟功能,一般人從40歲開始,每年腎功能 (eGFR) 會自然下降1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ml/min/1.73m2) ,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若血糖控制不佳,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會遠比一般人更快,甚至在短短幾年就進入洗腎階段。

早期腎病變無症狀 尿液及血液檢查不可少

謝安慈指出,糖尿病腎病變早期最大特點就是「沒症狀」,這讓它成為一個隱形的健康殺手。然而,它並非無法被察覺,透過簡單的尿液與血液檢查就能提前發現。

1年1次腎功能檢查 爭取腎臟健康年限

目前透過血液與尿液檢查,就能快速掌握腎臟健康,包含透過eGFR腎絲球過濾率了解腎功能剩下多少,以及透過UACR尿蛋白比值抓出早期腎病變。謝安慈建議所有糖友只要及早發現腎臟病,配合正確用藥,可以為自己多爭取腎臟的健康時間!

6高風險因子 符合1項需檢查

謝安慈提醒,若符合以下任一項高風險因子,務必主動至醫療院所檢查腎功能!

●糖尿病

●高血壓

●肥胖

●65歲以上

●痛風

●有腎臟病家族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