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學文獻 網路分享


網紅YouTuber愛莉莎莎,在個人頻道分享她實行印度古代流傳自然療法排除肝膽結石的過程,因而引發爭議。(圖片取自愛莉莎莎Alisasa Instagram)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網紅YouTuber愛莉莎莎,在個人頻道分享她實行印度古代流傳自然療法排除肝膽結石的過程,因而引發爭議,許多醫師紛紛表示這是沒有醫學根據的方法,不適合公開發布。兒科急診醫師表示,在發表醫學相關文章或影片時,需反覆確認內容是否正確,多方詢問專家意見,將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這才是醫學知識傳播者該有的態度。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表示,自身是認證的合格醫師,除了醫師執照外,還考取了兒科專科醫師執照、感染症專科醫師執照、兒童急診專科醫師執照,加上多年在兒科和急診室的臨床經驗,即使如此,他在網路上發表醫學知識文章時,仍然戒慎恐懼,深怕有所疏漏造成錯誤知識傳播。

謝宗學提到,因為醫師身分,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字更有公信力、容易讓人信服,萬一出錯造成的影響和傷害遠比普通人大很多,因此在發表醫學知識文章時必須有所根據,通常是教科書、知名期刊、或可受信賴的醫學網站 (如美國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美國 CDC、台灣 CDC網站等),而且內容儘量是他自己擅長的兒科醫學、感染症、或急診相關,因為隔行如隔山,就算書上有寫但缺少臨床經驗支持,無法確保寫出來的內容符合實際醫療現況。

另外,謝宗學也分享了愛莉莎莎的道歉文章,直指道歉並不是針對文章內容。此外,愛莉莎莎也沒有下架任何影片。謝宗學認為,即使愛莉莎莎不是醫療背景,但身為有百萬人追蹤的 YouTuber,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他有感而發,網路上公關危機處理最忌諱硬拗,硬拗越久傷害越大。

謝宗學指出,要當醫學知識傳播者本來就不簡單,又容易發生類似的公關危機,在發表醫學相關文章或影片時,真的需要反覆確認內容是否正確,多方面詢問專家意見,才能將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

最後,謝宗學也針對網路發表一事提到,自己成立粉專8年多,即使小心翼翼,仍然有出錯的時候。最常見是引用過時的資訊或期刊內容,有更新資訊或最新論文沒有追蹤到,再來是英文翻譯出現錯誤,造成中文和原文內容上的差異,只要被網友質疑,他馬上會重新審視文章內容和再次搜尋醫學期刊,經查證確定文章內容有錯誤,立即的作法是道歉和修改文章內容,甚至刪除整篇文章,這才是醫學知識傳播者該有的態度。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在當選中研院院士前,林昭庚就被國際譽為「中西醫結合之父」,他不僅以實證研究提升針灸治療安全性,更替中西醫創造對話平台,推動醫學進展。

「像我這樣土生土長,從中國醫藥大學大學部讀到博士,幾乎很少有人會當選院士,我很surprise(驚喜)!」七十六歲的新科中研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座教授林昭庚,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總夾雜著三種語言,多數時候使用「下港腔」濃厚的台語,中文則是偶爾輔助的工具,但提到醫學專業名詞時,他又會自然地轉換成英語模式。

 

「中西合璧」的表達方式,恰好是林昭庚一生行醫研究的寫照。他是全國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但近半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讓中醫與現代醫學對話,提升治療效率與安全性。

 

他運用西醫解剖學與電腦斷層掃描技術所做出的「胸背部各穴位安全深度研究」,是全球針灸教育的必讀教科書;他邀集多位專家合力完成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更是讓中西醫首次擁有「共通語言」的工具書,也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一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林昭庚以「針灸實證醫學在促進人類健康所扮演之角色」為題發表演說,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首位受邀演講的學者;一七年,他又應WHO邀請,專題演講「針灸列入緊急救援醫療之應用」,在在顯示他的研究深受國際醫學界重視。

 

因此,當中研院七月七日公布第三十三屆院士名單,林昭庚名列生命科學組院士的消息傳出後,醫界多認為實至名歸,只有他本人表示「驚喜」。早在本次當選前,林昭庚甚至婉拒過兩次建議提名,他用台語形容,「要踮腳尖拿的東西,他絕對不會拿。」以此自謙資格不夠。

 

曾在酒家打工,掙錢養家完成學業

 

他的驚喜,或許與不起眼的出身背景有關。

 

林昭庚一九四七年出生在彰化縣秀水鄉,父親是接受日本教育的農田水利會總務長,家境小康。高中時代,他的父親因心血管疾病猝逝,家中六個子女頓失經濟依靠,只能靠母親務農負擔家計。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陸希休斯頓報導)世華美南分會於7月19日(星期六)下午1點,在休斯頓僑教中心106室舉辦「防癌新知講座」及會員慶生聯誼會,邀請現任M.D. Anderson癌症中心胸腔科主任陳之怡醫師(Janet Tu)擔任主講,針對乳癌與肺癌防治進行深入淺出的醫學講解,吸引眾多會員與僑界人士熱烈出席。講座後還舉行溫馨的會員慶生活動,現場氣氛溫暖熱絡。

主講人陳之怡醫師。(陸希/大紀元)

會長裴俊莉在致詞時感謝陳之怡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與會,並表達對僑教中心提供優質場地的感謝。她強調,胸腔科等醫學領域的知識不分性別、年齡與職業,現場也有男性觀眾,是大家都受益的醫學新知。同時也鼓勵女性勇於發揮潛能。她指出,「女性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觀念應該與時俱進。」並鼓勵與會者積極發問,掌握正確醫療知識。

王盈蓉在會中呼應僑委會提倡的性別平等與家務分工理念。(陸希/大紀元)

僑教中心主任王盈蓉也在會中致詞,介紹7月1日甫到任的新任副主任房亭妤,並提及乳癌並非女性專屬疾病,男性也有罹病風險,藉此呼應僑委會提倡的性別平等與家務分工理念,強調「家務分工,幸福更加分」與「科技女力正在崛起」的重要觀念。

主講人陳之怡醫師為美國出生、具華人背景的癌症專家,畢業於萊斯大學生物化學系,並於貝勒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自2009年起任職於M.D. Anderson癌症中心,現為胸腔、頭頸部腫瘤內科教授。她雖以英語為母語,但此次特別以華語演講,並針對醫學術語特別注音、努力備課,展現高度誠意與專業,贏得與會者一致讚賞。

講座中以花園雜草比喻癌細胞如何增生。(陸希/大紀元)

演講內容以癌症的形成機制為起點,深入講解從細胞DNA突變開始,如何逐步演變為惡性腫瘤,過程中以影印機及花園雜草的生動比喻說明癌細胞如何異常增生與擴散。陳醫師接著說明三大主流治療方式: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如質子治療與Gamma Knife)以及全身性治療,其中包括化療、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她特別指出,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在亞洲非吸菸者肺癌病人中成效顯著,EGFR突變的發生率甚至高達31%。

她亦分享了癌症治療的最新突破,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與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器(BsTCE)等創新療法,有望造福晚期癌症病患。陳醫師強調,參與臨床試驗對於取得尚未核准的潛力新藥至關重要。

除治療外,陳醫師也特別強調預防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提醒民眾維持良好睡眠、減少壓力、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並分享各類癌症的篩檢建議,例如肺癌篩檢需具長期吸菸史,大腸癌建議自45歲起定期檢查,乳癌則建議1至2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針對中藥與化療併用問題,她建議病患應先諮詢整合醫學門診,避免自行用藥造成風險。

在Q&A環節,陳之怡醫師聆聴裴俊莉(右)的提問和分享。(陸希/大紀元)

講座中,會長裴俊莉也分享了家人肺腺癌治療經驗,而現場亦有會員談及親人抗癌成功19年的真實故事,強調配合醫囑、嚴格治療計畫是抗癌成功的關鍵。

活動尾聲1至7月生日的會員舉辦慶生並合影。(陸希/大紀元)

活動尾聲,主辦單位為1至7月生日的會員舉辦慶生活動,準備蛋糕與贈送壽星精美禮物,並致贈與會會員限量版台灣黑熊手提袋作為紀念。此次活動兼具專業性與溫馨感,深獲好評,為社區健康推廣與女性團結力量再添亮點。

責任編輯:王梓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2024年馬偕醫學院再次來到雲林縣東勢鄉,29日於東勢國小舉辦「馬偕小小醫學營」。此次活動特別感謝立法委員劉建國穿針引線,讓馬偕醫學院校長李居仁及其學生團隊不辭辛勞,將醫學知識帶到偏鄉,為當地小朋友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2024年馬偕醫學院再次來到雲林縣東勢鄉,29日於東勢國小舉辦「馬偕小小醫學營」。
(圖/記者蘇榮泉攝)

李居仁校長表示,非常高興能在劉建國立委、東勢鄉鄉長張健福以及東勢國小校長翁碧慧的安排下,讓馬偕醫學院有機會下鄉服務。他說:「馬偕醫學院的師生不僅將醫學知識帶到雲林,還同時注重品德教育,履行社會責任。感謝立委、鄉長和校長的支持。」李校長強調,除了雲林,馬偕醫學院也在台東、宜蘭、苗栗等地舉辦類似活動,傳播馬偕博士的精神。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們指導下,讓小朋友能夠從小接觸到基礎的醫學護理知識。
(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們指導下,讓小朋友能夠從小接觸到基礎的醫學護理知識,這對他們的成長及未來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幫助,不僅有助於提高孩子們的自我保健意識,也為未來的醫療與護理人才奠定基礎。

▲李居仁校長表示,非常高興能在劉建國立委、東勢鄉鄉長張健福以及東勢國小校長翁碧慧的安排下,讓馬偕醫學院有機會下鄉服務。
(圖/記者蘇榮泉攝)

劉建國委員表示,李居仁校長身為雲林斗南人,每年都用心帶領馬偕醫學院團隊到雲林舉辦醫學營,為地方培育未來的醫學人才。他希望透過這樣的營隊活動,能夠讓小朋友們收穫滿滿,因此非常感謝李居仁校長及馬偕醫學院的師生,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更多孩子受益。

▲東勢鄉地處偏遠,資源相對匱乏,馬偕醫學院的到來為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機會。
(圖/記者蘇榮泉攝)

東勢鄉鄉長張健福也表示,感謝劉建國委員的穿針引線,促成今天這樣的營隊,也感謝李居仁校長帶領團隊來到東勢鄉。他指出,東勢鄉地處偏遠,資源相對匱乏,馬偕醫學院的到來為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機會。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閱讀更多
嘉義市淹水災害 黃敏惠:比照中央加碼補助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南市立醫院與歸仁教會合作,7/11起舉辦為期一週的醫學認知營隊活動,共有30位來自歸仁區各國小的學童,大都是第一次參加醫學營隊。

活動課程邀請院內醫師、護理師、藥師,用專業有趣的方式來講解醫療知識,讓小朋友對醫學常識與醫院單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

台南市立醫院院長蔡良敏表示,南市醫2020年即在歸仁區設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2021年因為原空間不敷使用,因緣際會下和歸仁教會結緣,更感謝教會提供優質的場地,協助南市醫歸仁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順利遷移,服務更多的長輩。目前每週一~五上午都有提供課程,包含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延緩失能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為主。

歸仁教會牧師李盈賢表示,感謝市立醫院和教會合作,豐富暑期營隊課程,傳遞正確的醫學保健知識。讓醫學知識向下扎根,希望小朋友未來有機會能夠運用知識幫助他人。

蔡良敏表示,醫院的功能除了救治病人之外,還包括預防保健推廣及盡善社會教育責任等工作。台南市立醫院是社區民眾的好朋友,很高興能與歸仁教會合作舉辦營隊,傳遞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也讓小朋友們認識及了解醫院團隊運作,是一群各司其職的專業人員,共同為守護民眾的健康而努力。

為期一週的課程包含「用藥安全」、「傷口處理」、「中醫藥不藥」、「認識失智症」、「認識身體器官」等醫學認知課程,搭配歸仁教會夥伴設計的趣味活動,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導用藥常識,讓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古人的智慧或許遠超以往的認知。(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印尼的一個偏遠洞穴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距今3萬年前的人類骸骨,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名史前人類在生前竟然接受了腿部截肢手術並存活多年!這項發現顛覆了我們對史前人類技術和醫學知識的認知。



古人類截肢遺骸之謎

根據《自然》(Nature)期刊刊登的研究顯示,在2020年,澳洲以及印尼的考古學家在印尼婆羅洲的梁特波洞穴內發現了一個史前人類的驚人秘密。一具保存完好的遺骸震驚了科學界,因為透過碳定年法的測定,他們發現這位骸骨居然來自3萬1000年前的時代。他的死因至今仍是個謎,只知道這具遺骸在19歲至21歲之間離世。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雖然這位年輕人的左小腿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部分,但脛骨和腓骨的切口卻意外地整齊,這排除了事故或動物攻擊的可能性。離奇的是,骨頭上並沒有任何感染的痕跡,顯示傷口在當時被妥善清潔並避免了感染,截肢的區域還重新長出了新的骨骼。

雖然這具遺骸的其他骨骼都是成人大小,但被截肢的骨頭卻保持著兒童大小。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跡象表明這個人約在十歲之前或十幾歲時就進行了截肢手術,並在手術後成功存活了六到九年。這一發現還對現代醫學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代表史前人類在極為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能夠進行成功的截肢手術。這對於現在醫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人類所擁有的醫療能力可能遠比我們原先認為的更加早與發達!

在人類歷史的近代之前,休克、失血和隨後的感染一直是截肢手術的致命風險。然而,在3萬1000年前沒有現代醫療器械的情況下,古代醫師可能使用石頭製的刀子和手術刀來進行截肢手術,這必須需要對解剖學、肌肉系統、血管等系統有詳細的了解,醫師才能精確地切割,以避免致命的失血和感染。 

史前人類的智慧

原本已知最古老的截肢病患是7千年前,活在現代法國地區的農民,他身上曾進行左前臂的截肢手術。抗生素等藥物的出現,截肢手術在百年前列入西方醫學標準程序的一環,才逐漸降低死亡率,原先大部分的患者都會因為手術困難而離世,而這次的發現帶來了嶄新的發現。澳洲的研究團隊揭示史前狩獵採集者的驚人醫療知識,讓人不禁想像他們在婆羅洲熱帶雨林中如何成為草藥達人。也許他們能夠選擇生長於雨林中的特殊植物,像是具有抗菌效果的神奇植物,以應對傷口感染的風險。

考古學家羅伯茨教授的評論更加增添了神祕感。她指出,這位年輕截肢者在手術後竟然能存活多年,這真是令人震驚!對於這種整齊傾斜的切口,羅伯茨認為這不是意外造成的,而是經過精心計劃的截肢手術。她的經驗告訴她,這種傷口不可能是懲罰性的切除,而是經過專業的護理和關愛,這樣的治療讓這位截肢者能在手術後繼續享受生活。



關於截肢手術之後的特別護理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研究員馬洛尼是負責監督挖掘工作的專家,他表示最為驚訝的是這份真實且直接的考古學證據,證明了史前社區提供的真正高水準照護。這位截肢者當年生活在山區,傷口必須定期清潔消毒以避免感染,意味著他需要社區的持續協助及照護,才能度過手術後的日子。



這項研究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史前人類驚人的醫療技能,也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年代,人類於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是一個關於過去的發現,更是對我們當下社會的啟示。














責任編輯:天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吳雨婕/綜合報導

陳喬恩近來提到自己得了盲腸炎,為了不影響工作行程,因此在馬來西亞接受手術治療,沒想到卻被網友罵爆,認為她沒有醫學常識,以及「這麼大的事通知聯合國了嗎」等,讓她直接在微博發文反擊。

陳喬恩動手術反被酸「沒醫學知識」,親自發文反擊。(圖/翻攝陳喬恩微博)

陳喬恩提到自己得了盲腸炎,但是中國外科醫生發文表示,陳喬恩的症狀是「闌尾炎」,不是盲腸炎,因為只有闌尾炎可以透過腹腔鏡進行手術並於次日出院,批評她不懂醫學知識,胡亂發文,也有網友替陳喬恩緩頰,港澳台、廣東、廣西地區闌尾炎俗成盲腸炎,只是通俗叫法。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陳喬恩直接霸氣反擊:「是這樣的~聯合國應該不知道我盲腸炎的事情,我也不知道盲腸炎這種事情會上熱搜。」她強調,只是單純地感謝馬來西亞醫生護士們的照顧,沒想到會被謾罵,「現在罵人成本好低,老娘也是沒想上這種熱搜的。」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Gang Start:異世界極道傳說》和疾管署的《疾病擬人》今(28)日展開「異世界防疫大作戰」聯動活動,打擊橫行在異世界的病菌。還有知名醫界 Youtuber「蒼藍鴿」和醫學圖文創作「白袍恐懼症」攜手加入!

  《疾病擬人》系列自 2018 年邀請多位台灣插畫家,透過擬人創作的方式進行衛教宣導,已經推出超過五十位「疾病擬人」角色。現在,他們將和 《Gang Start:異世界極道傳說》角色們合作守護異世界的健康!

  此次活動更邀請知名的 Youtuber「蒼藍鴿」和創作者「白日雨」參加。「蒼藍鴿」是小兒科醫師,也是台灣知名的知識型 Youtuber 之一,經營的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除了介紹豐富的醫學知識,還破解醫療迷思,讓大家了解正確的醫療觀念。

  而「白日雨」是一位兼具醫師和畫家身份的創作者,其創造的「內科君」和「外科君」角色,及圖文漫畫中的醫療知識,更深受醫學迷喜愛。

  參加本次活動,玩家更可以免費獲得四位經典的《疾病擬人》角色,包括高人氣的「A型肝炎」、「新型A型流感」,還有疾病女團「日本腦炎」和公衛少女「白靜」!不用花費任何鑽石,就可以蒐藏這些人氣角色。

  此次「異世界防疫大作戰」聯動活動不僅提供玩家豐富的遊戲體驗,更加強了社會大眾對防疫與疾病的重視,讓大家可以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學習相關知識並參與公益!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院長陳自諒當場模擬腹腔鏡器械,小朋友目不轉睛好奇學習。(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與新竹附設醫院攜手舉辦國小醫學營隊,十日舉行開幕典禮,一百二十名國小小一到小六的學子參加,為未來主人翁扎根醫學教育。

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表示,院方重視醫學教育下向紮根,因此,師資陣容堅強,一共有二十科五十三位醫師和護理師及各類醫療專業人員投入授課,希望小朋友快樂學習,可以重視自己的健康,也守護家人健康。他也當場模擬腹腔鏡器械,吸引小朋友目不轉睛好奇學習。

中國醫藥大學推廣中心主任廖世傑表示,今年營隊課程包含中西醫學知識,以日常生活為基礎融入醫學教育,透過進入醫院體驗、觸摸、操作,讓學生瞭解醫學知識,排除以往對於進入醫院就是看病的認知。

教學部主任陳睿正指出,今年課程也融入外科手術、模擬縫合、急救課程、傷口包紮、傷妝課程、中醫推拿等,有別於傳統學校的學習,讓小朋友真正體驗當醫師的辛苦 。

陳自諒親自主持國小醫學營隊開訓儀式,並且為出席開幕的小朋友穿上小小醫師袍,同時,檢驗科主任楊晶安也帶領小朋友念醫師誓詞,讓他們感受當醫師的使命。開幕式由醫師、專科護理師、護理師、藥師、治療師、營養師和心理師等共同出席,專業的師資陣容,期待透過醫學營隊教育,找到未來志趣,投身台灣醫療奉獻己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疫症困擾全球,加上人口老化及都市化引致連串健康問題,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學位課程透過跨學科培訓,培養學生成為懂得研發、改良、管理及銷售醫療設備及儀器的專才,與醫護人員通力合作,一同保障人類健康。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
學生到新加坡及美國院校交流,並參與為期十星期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實習。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綜合生命科學、醫學及工程學等多個領域而發展起的新興學科,主要致力予醫療保健及相關領域的技術需求發展,是當今發展最為迅速的工程學科之一。香港中文大學是首間開辦生物醫學工程課程的大學,特色在於課程全面及配套齊全。課程由工程學院及醫學院協辦,25%的課程由醫學院教授,餘下75%由工程學院教授。25%醫學院的課程教授關於人體生物、細胞及病理等的知識,工程學院則會教授一些有關電腦、機械及電子等的知識。這課程揉合了以上兩方面的知識而組成。根據軟科於2021年公佈的「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大生物醫學工程蟬聯香港首位,並在全球攀升至第十八位。

配合科技發展

病症層出不窮,科技發展也要一日千里,課程不斷加入新學科和元素以配合行業的發展及回應社會的要求。例如「醫療大數據分析」與「精準醫療和個人化基因組學之數據分析」是利用大數據分析協助醫療診斷;「心血管工程學」則是針對心血管疾病日趨普及及年輕化的問題;「分子和細胞工程實驗」就是提供實驗方法研究生物機理的知識,以研發早期診斷的儀器;「工程醫學環球創新」就是教導學生由構思、研發到銷售醫療器材的過程,讓學生從中掌握創業所需的技能。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 – 明報升學網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
參觀國際性醫療科技公司及醫療創新技術中心,讓學生緊貼社會醫療發展。

提供實習機會

學生於一年級時會於暑假到醫院考察兩星期,如觀察微創手術機械人、心臟科醫療儀器如何運作,好讓學生了解醫院的實際運作、所需的儀器、以及當中的挑戰。學系亦鼓勵學生赴海外頂尖學府的研究所進行實習,與當地研究團隊交流研究心得,擴闊眼光。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
學生於升讀二年級的暑假到醫院參觀及實習大約兩星期。

畢業生出路廣

畢業生主要分為四大類,目前最主要是在醫院擔任生物醫學工程師,為前線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技術支持。第二類是在政府規管單位、醫療科技公司和諮詢機構從事合規、研發、銷售及推廣服務。第三類是在醫院擔任持牌專家,負責操作如MRI和放射治療等大型醫療設備。第四類則是開創科技企業或繼續升學修讀碩士或博士課程。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課程<br/>科技應用與醫學知識兼備 貼合社會最新發展
學系安排學生到醫院實習,讓學生實踐所學。

課程特色

• 於本港多間醫院實習
• 到英國、美國、新加坡等著名海外院校進行為期十星期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 參加多項國際創新科研比賽
• 於生物科技公司、護理機構、醫療器材製造商或醫院參與為期六個月至一年的工讀計劃

入學要求

1. 計算香港中學文憑試5科最佳成績
2. 英文、數學(必修部分/M1/M2最佳一科)、組合科學、生物、化學、物理會作1.5倍加乘
3. 將學系放在聯招Band A的學生,將會獲邀參加面試。

==================================

課程名稱及聯招編號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JS4460)
查詢電話:3943 1935
查詢電郵:bmeinfo@cuhk.edu.hk
網址:http://www.bme.cuhk.edu.hk
Instagram:bmedept
FB:CUHK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