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大衛羅奇罹鱗狀細胞癌逝 醫警小心紫外線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不讓鱗狀細胞癌上身要防曬,臺北榮民總皮膚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喜歡戶外運動、或工作必須長時間處於太陽下的人,紫外線對皮膚威脅會比其他人高;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硬式搖滾樂團「Junkyard」主唱大衛羅奇(David Roach),儘管他努力與病魔對抗,因罹患鱗狀細胞癌,傳出2日逝世,享年59歲,令關心他的親人與粉絲相當不捨。根據台北榮總皮膚科衛教網站指出,鱗狀細胞癌是3種常見的皮膚癌的其中之一,好發在陽光長期照射處,如耳朵、唇和嘴部,如果沒有處理,少數可能會經由淋巴散播出去,轉移到其他部位。

事實上,大衛羅奇去世前半個月才剛與新婚妻子完婚,樂團在社交媒體上對已逝主唱表達哀悼之意,「懷著沉痛的心情宣布大衛·羅奇去世。在與癌症進行了一場勇敢的鬥爭後,大衛昨晚在家中,在妻子深愛的懷抱中離世。」

大衛羅奇(David Roach)因罹患鱗狀細胞癌,生前努力對抗病魔,傳出2日逝世。(圖翻攝自IG@junkyardhollywood)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在台灣,常見的皮膚癌主要有3種,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癌,其中鱗狀細胞癌是第2常見的皮膚癌類型。

李政源說,鱗狀細胞癌是從皮膚鱗狀細胞長出來的皮膚癌,好發在陽光長期照射之處,如耳朵、臉部、唇和嘴部。鱗狀細胞癌較易有搔癢、疼痛等症狀,如果沒有處理,少數可能會經由淋巴散播出去,轉移到其他部位。

李政源說明,其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病灶可能有角化、堅硬的結節、紅斑,表面粗糙、結痂、呈脫屑狀。顏色通常偏紅,容易因潰瘍而流血。病灶可能發展成蕈狀的大腫塊。

李政源分析容易導致皮膚癌的風險因子:

●皮膚白皙者:皮膚白代表黑色素較少,而黑色素可以幫助抵禦紫外線,這也是為何白種人罹患皮膚癌風險較高。

●過度曝曬於陽光下:喜歡戶外運動、或工作必須長時間處於太陽下(如務農、工地)的人,紫外線對皮膚的威脅就會比其他人高,尤其若沒有做好防曬,不僅容易曬傷,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也會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日曬同時是上述3種皮膚癌共同風險因子,也是患者較能改善的風險因子。

●非典型或多量(大於100顆)的黑色素痣:身上痣很多的人,出現異常痣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這些異常的痣形狀不規則,而且比正常的痣大,容易有癌變的可能。

●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患者因長期接受陽光照射,而出現的皮膚病灶,患者會有棕色或紅色的結痂斑塊,有演變成鱗狀細胞癌的可能。

●有皮膚癌家族病史。長時輻射線暴露。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傷口。愛滋病患等免疫系統低下患者。

●病毒感染:當高致癌型的人類乳突病毒(HPV)長時間潛伏在皮膚裡,會提高宿主出現鱗狀細胞癌的機會。

●慢性砷中毒。曾經喝含砷地下水的居民,如烏腳病流行地區,在慢性砷中毒後,約10~20年後皮膚會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

●遺傳疾病,如表皮溶解水皰症(泡泡龍)、白化症(白子)、著色性乾皮症等等先天遺傳疾病,因先天基因缺陷,導致人體皮膚較為脆弱容易反覆受傷、對紫外線的傷害更敏感、或修補突變功能下降等等,導致個體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增高。

●高齡患者。由於陽光的傷害都是日積月累,因此大多數的皮膚癌好發在中老年人身上。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