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薛曉晶表示,想要加入綠色地中海飲食行列,不妨先從午餐多1把烤堅果、1杯無糖綠茶開始;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沒喝酒為何有脂肪肝?」、「減肥就可以擺脫脂肪肝?」這些問題經常是有脂肪肝的人的心聲。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脂肪肝並非不可逆,只要透過綠色地中海飲食,增加多酚類食物攝取、選擇適合的進食節奏及控制總熱量、每週規律運動、睡眠充足與情緒穩定、戒菸酒,就能守住肝臟健康。
薛曉晶於臉書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不是胖子的專利,也不是喝酒才會得的病,它與每一口飲食、每天的活動有密切關係。透過以下5種方式,能有效預防、改善甚至逆轉脂肪肝: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地中海飲食 少紅肉與精製糖
俗話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薛曉晶說,地中海飲食就是靠著大量蔬果、橄欖油、堅果與魚類,成為改善脂肪肝的黃金飲食模式。
不過,2021年刊登在《Gut》的研究發現,綠色地中海飲食加入多酚含量高的食材(如綠茶、水蘗植物),經過18個月後,肝臟脂肪平均下降達38.9%,比一般健康飲食的12.2%成效高出數倍。
薛曉晶分享,關鍵不是「少吃」,而是「吃對」。像是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增加蔬果與植物來源多酚。她建議,可以從午餐便當多加1把烤堅果、1杯無糖綠茶開始。
低醣vs斷食 控制總熱量是關鍵
現在流行的低碳飲食與5:2間歇性斷食,到底哪個更適合脂肪肝?薛曉晶引述2021年刊登於《JHEP Reports》的研究指出,低醣高脂飲食能有效減輕肝臟脂肪(12週內下降7.2%),但也會讓壞膽固醇(LDL)上升。
而2024年刊登於《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則指出,5:2間歇性斷食在短期內能有效降低肝臟脂肪含量,且在部分指標上(如中度脂肪肝消退比例與肝臟硬度改善)優於每日等熱量限制組。
不過,2組在總體體重下降與BMI變化上的效果相近,顯示5:2間歇性斷食的潛在優勢可能與「進食節奏」有關,而非單純熱量差異。因此,不管選擇哪一種,「總熱量的控制」才是關鍵。她建議,成人每日攝取能量最好落在男性1500-1800大卡、女性1200-1500大卡,可依個人身高體重調整。
有氧、重訓皆能減脂肪肝
2017年發表於《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系統性回顧中指出,即使體重沒有太大變化,只要每週3次、每次4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游泳,就能讓肝臟脂肪含量顯著下降。
不喜歡跑步也沒關係,2014年刊登在《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表明,阻力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同樣有效,甚至更適合心肺耐力差的人。薛曉晶強調,只要每週安排2-3次簡單阻力訓練,對肝酵素、體脂肪與胰島素阻抗都有正向影響。
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每週安排2-3次阻力訓練,對肝酵素、體脂肪與胰島素阻抗都有正向影響;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重視睡眠、情緒與壓力
薛曉晶提到,晚上常熬夜、壓力大者,也會影響其肝臟代謝功能。2022年刊登在《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顯示,睡眠時間過短(少於6小時)會加重胰島素阻抗,提升NAFLD風險;若合併睡眠呼吸中止,還可能進一步加劇肝發炎。
她解釋,上述的「發炎」指的是肝臟細胞因壓力與代謝異常而產生的慢性發炎反應。這種狀態可能表現為肝酵素升高(例如ALT、AST),也會使免疫系統釋放更多促發炎物質,讓肝細胞逐步纖維化甚至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所以,當我們熬夜、壓力大、吃得亂、缺乏運動時,這些內外環境都會推波助瀾,讓肝臟無法好好修復,造成「脂肪堆積+發炎加劇」的惡性循環。因此,她建議,每晚要保持7-8小時的優質睡眠、每天留10分鐘做深呼吸或冥想、壓力大時可選擇慢走、音樂、芳療等方法。
戒菸酒 遠離脂肪肝
2017年刊登在《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指出,吸菸會增加「肝臟纖維化」的風險,還會讓肝細胞更容易發炎壞死。至於飲酒,薛曉晶說,即使只是「偶爾喝一點」,也會提高脂肪性肝炎與肝纖維化的風險。目前全球醫學共識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應完全戒酒,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薛曉晶提醒,脂肪肝是一種與整體代謝、生活型態密切相關的疾病,造成的原因包括飲食失衡、缺乏運動、睡眠不足、慢性壓力,甚至抽菸與飲酒,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加重肝臟負擔,讓脂肪肝從「沒症狀」走向「慢性發炎與纖維化」。但幸好這些風險可以逆轉,她強調,只要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就能真正逆轉疾病進展,慢慢修復肝臟健康。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